查看原文
其他

拯救画不了高逼格论文插图的你:如何使用PPT快速制作三维立体图形

2016-11-15 般若黑洞 研之成理

1

深度

点动成线,线动成面,面动成体。这个道理人人都懂,问题在于,在PPT中,如何才能让点、线、面“动”起来?这就需要认识PPT三维工具的第一个参数“深度”。

深度就是图形的“厚度”

画一条曲线,添加一个深度,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曲面

画一个圆圈,添加一个深度,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圆管


画一个矩形,添加一个深度,这样就得到了一个立方体

如何添加“深度”

只需要选中对象,右击,选择“设置形状格式”,在“效果”中的“三维格式”中,找到“深度”,填入需要的数值即可。

这时你遇到了一个问题:添加深度之后,并没有产生例子里那样三维效果。这是因为此时图形的立体纵深是垂直于屏幕平面的,所以被原来的形状遮挡了。要看到三维效果,你需要随意添加一个“三维旋转”。


2三维旋转

三维旋转,顾名思义,就是用于控制立体图形在三维空间中的旋转。

如何旋转

选中对象右击,选择“设置形状格式”,在“效果”中的“三维旋转”中,我们会看到X旋转,Y旋转,Z旋转。

调整这三个数值,做好的三维图形就可以转动起来了:


什么是“透视”

在X Y Z旋转参数的下方,还有一个参数叫做“透视”。“透视”,通俗得说就是“近大远小”:立体图形距离我们的眼睛越远,则看起来就会越小,越近则会越大。透视这个参数就是让立体图形产生这种效果,透视的取值最小为0,最大为120°:


但“透视”一开始是灰色的,不能添加。要激活透视参数,你需要现在“预设”中选中一个带透视效果的旋转


有了“深度”和“三维旋转”,你几乎可以画出任何柱状立体图形,比如圆柱,三棱柱,四棱柱,五棱柱等等:


但你永远无法画出一个球体或者锥体。要画椎体或者球体,你需要了解第三个设置“棱台”。

3棱台




棱台是三维的曲面,它的形状是由“棱台类型”、“棱台高度”和“棱台宽度”决定的。

我们这里只说说“圆”棱台和“角度”棱台。


先画一个长宽都为4cm的正圆,添加一个270°的Y轴三维旋转。现在你无法看到这个正圆了,因为它没有厚度,而且它刚好垂直于显示器的平面,就像一张纸水平放到你眼睛正前方一样。


“圆”棱台

如果给上面的圆形添加一个“圆”形的“顶部棱台”,在棱台的“宽度”和“高度”中手动输入“2厘米”。这时,你就得到了一个半球。


“角度”棱台

如果我们把“圆”棱台改为“角度”棱台,那我们得到的将是一个圆锥:

棱台的宽度和高度


此时如果减小棱台的“宽度”,你会看到:

如果改变棱台的“高度”,你会看到:


如何画一个球体

所以要画球体,只要给再圆形添加一个“底部棱台”就可以了:


给各种多边形添加“角度”棱台,通过调整棱台的宽度和高度,我们就可以得到多种锥体:



其他棱台效果

尝试“圆”和“角度”之外的其他棱台形状,我们可以制作更多立体图形:


4光照和材料

在制作好所需要的立体图形后,还可以在三维格式中调整光照的角度和材质:


不同光照角度和不同材质的效果如下:

5距底边高度
为什么需要这个参数?

在PowerPoint中,只要通过“水平位置”和“垂直位置”两个参数,我们就可以确定一个对象在页面上的位置。但要在三维绘图中组合多个对象,还要设定各个对象在纵深方向上的位置,这就要调节对象的“距底边高度”,距底边高度既可以是正的,也可以是负的。


 比如在下面的例子里,从左到右黑色小球的距底边高度是逐渐增加的。


“距底边高度”的含义

距底边高度表示对象的最高点离屏幕的距离

如果距底边高度没有变化,那么为对象设置深度、棱台等三维参数时,对象的中心就会垂直于屏幕向里运动。所以如果只给对象设置了一个20磅的深度,要保持对象的中心处于原来的位置,距底边高度就要设置为10磅。如果只给对象设置了一个高20磅顶部棱台,要让对象最低处仍然保持原来的位置,距底边高度就要设置为20磅。


所以要制作上面的多层立体图形,我们首先将三个不同大小的圆在二维平面内左右上下居中对齐,分别添加棱台后调节距底边高度,最后组合设置三维格式即可。比如下图中,两个半球使用圆形底部棱台,距底边高度为0;小球使用圆形顶部棱台和圆形底部棱台,距底边高度为2厘米。


你已经看完了可能是史上最详细的PowerPoint三维参数使用教程。

如果你没有学会,没关系,请再看一遍

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:PPT洞见




研之成理面向所有感兴趣的朋友征集专栏作家,主要包括专业软件(比如Digital Micrograph, TIA, Photoshop,Chemoffice,Material studio等)和基础知识(XRD结构精修,热分析,核磁,程序升温实验,同步辐射,质谱,AFM,STM)的分享,以及相关领域最新文献赏析。目前,由于小编人数有限,总结的周期会比较长,如果有更加专业的人来分担一部分的话,应该可以让大家更快更好地学到更多内容。

欢迎愿意分享的朋友联系我们:邹主编(QQ:337472528)或者陈主编(QQ:708274),谢谢!

最后,真诚地希望大家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,将自己的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。



为方便研友们进行学术讨论,研之成理也开创了自己的QQ群,1号群:已满;2号群:已满;3号群:585629919。欢迎大家加入进行激烈的学术讨论!

本文版权属于研之成理,转载请通过QQ联系我们,未经许可请勿盗版,谢谢!

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或者搜索微信号rationalscience,轻松关注我们,谢谢!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